目标规划模型(运输问题建模目标规划函数怎么写)

案例 2019-12-04 08:23:20

目标规划模型的简介

美国学者A.查纳斯和W.W.库珀在把线性规划应用于企业时,认识到企业经营具有多目标的特点,因而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目标规划的概念和数学模型。目标规划的基本概念是,当规定的目标与求得的实际目标值之间的差值为未知时,可用偏差量 d来表示。d表示实际目标值超过规定目标值的数量,称为正偏差量,d表示实际目标值未达到规定目标值的数量,称为负偏差量。如果企业决策者将利润量、材料消耗量、能源消耗量等可控指标作为目标时,则可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贡献的重要程度,分别给这些目标以不同的优先级别pk,k=1,2,…,K。如果规定利润最重要,则确定为p1;材料消耗量次之,则确定为p2等等。p1优先于p2,p2优先于p3等等。在同一优先级别中也可以同时有几个目标。在进行目标规划时凡是给予优先级别p1的目标,应首先实现,在此基础上再相继实现p2 、p3等级别的相应目标。最后使未能达到目标值的偏差量总和为最小。


目标规划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区别...
相同点:都有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线性规划模型存在的局限性:(不同点)
1)要求问题的解必须满足全部约束条件,实际问题中并非所有约束都需要严格满足。
2)只能处理单目标的优化问题。实际问题中,目标和约束可以相互转化。
3)线性规划中各个约束条件都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问题中,各目标的重要性即有层次上的差别,同一层次中又可以有权重上的区分。
4)线性规划寻求最优解,但很多实际问题中只需找出满意解就可以。
看了一些关于双层规划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想问...
双层规划具有主从关系,拥有严格的优化顺序;目前存在的方法往往利用K-K-T条件等将双层问题转化为单层,然后利用单层多目标优化方法来解决,也就是说双层优化可以转化为多目标优化。但是转化之后问题复杂度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