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模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 二维表的列和行称为什么)

案例 2019-12-04 08:24:34

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 二维表的列和行称为什么

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二维表的列称为属性或者说是字段,二维表的行称为记录或者说是元组。

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

同时也是一个被组织成一组拥有正式描述性的表格,该形式的表格作用的实质是装载着数据项的特殊收集体,这些表格中的数据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存取或重新召集而不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库表格。

关系数据库的定义造成元数据的一张表格或造成表格、列、范围和约束的正式描述。每个表格(有时被称为一个关系)包含用列表示的一个或更多的数据种类。 

每行包含一个唯一的数据实体,这些数据是被列定义的种类。当创造一个关系数据库的时候,你能定义数据列的可能值的范围和可能应用于那个数据值的进一步约束。而SQL语言是标准用户和应用程序到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扩展资料:

关系数据库特点

1、存储方式: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的储存方式,数据以行和列的方式进行存储,要读取和查询都十分方便。

2、存储结构:关系型数据库按照结构化的方法存储数据,每个数据表都必须对各个字段定义好(也就是先定义好表的结构),再根据表的结构存入数据。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由于数据的形式和内容在存入数据之前就已经定义好了,所以整个数据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高,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存入数据后,如果需要修改数据表的结构就会十分困难。

3、存储规范:关系型数据库为了避免重复、规范化数据以及充分利用好存储空间,把数据按照最小关系表的形式进行存储,这样数据管理的就可以变得很清晰、一目了然。

当然这主要是一张数据表的情况,如果是多张表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数据涉及到多张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随着数据表数量的增加,数据管理会越来越复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什么
关系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是【关系结构】,就是采用关系模式,来存储数据内容,通俗一些来讲,就是用的二维表/表格

【另外】:
层次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是树(二叉树)
网状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是图

跟数据结构息息相关的。
关系数据模型中的“关系”怎么理解?
指实体与实体间联系关系是笛卡儿积的有一定意义的、有限的子集,所以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的每一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每一列对应一个域。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唯一的名字,称为属性(Attribute)。n目关系有n个属性。当n=1时,称该关系为单元关系,当n=2时,称该关系为二元关系。
在关系模型中吧数据看成是二维表中的元素,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二维表,一张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
关系模型与层次型、网状型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描述的一致性,模型概念单一。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每一个关系都是一个二维表,无论实体本身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用称为“关系”的二维表来表示,使得描述实体的数据本身能够自然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传统的层次和网状模型数据库是使用链接指针来存储和体现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