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究竟是什么,BIM具体有哪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体体现在:
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
eabim
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5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BIM技术能自动计算工程实物量,这个属于较传统的算量软件的功能,在国内此项应用案例非常多。
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冲突调用,决策支持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BIM软件什么?现在BIM软件很多,特色不一,但是由于概念上的误区,导致很多人不清楚,我们千万不要被市场促销手段忽悠了。有号称自己是BIM的其实一点都不BIM,也有从来不说自己是BIM的彻底的BIM软件,也有连什么是BIM都不清楚,但是却是最大的BIM服务供应商。培训BIM的人多半也并不清楚概念,被培训的人就更加不清楚了,因此我在群里面才会遇到那么多被忽悠了的人。按照功能,我把BIM软件分为三类:
1,基于绘图的BIM。Drawing-based BIM。这类软件是以最大推理力度的厂商Autodesk出品的Revit等软件为代表,其实这个软件也是她收购的。现在大家说自己懂BIM,多半也只是会用rv画图而已。我只能把这种BIM应用等同于增加了Z向量的CAD。
2,基于专业的BIM。Speciality-based BIM。这方面的软件非常多,但是各专业不同。建筑有ArchiCAD(这才是第一款BIM软件,80年代推出的),国产的天正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有中国建科院的PKPM(虽然以结构设计作为核心,但她可能是世界上产品线最全的BIM软件体系。虽然她自带的图形引擎易用性不够好,但是我仍然把她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BIM软件体系),声学、光线、能耗、暖通水电弱电监控等等也都有各自的专业软件。
另外,在预算造价软件方面,算量成为一个亮点,自成体系的PKPM是老大,而上市了的广联达、鲁班软件也在搞BIM。在服务商方面,国内专业制作效果图的水晶石公司应该是最大的供应商,我们把她当作BIM服务商也未尝不可,毕竟她在使用3D建模工具为客户建模(多半是3DMax之类适合于效果图的建模工具)。
Autodesk也有几款适合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的专业软件,多半是基于Revit绘图平台的。在专业BIM里面,如果没有自己的绘图平台(图形引擎),就只好采用第三方的平台,其中Autodesk的CAD和Revit最为普遍。有些厂商自己搞过图形引擎,但毕竟做这个图形引擎毕竟也是一个专业,肯定做不过专业厂商,于是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而放弃自有引擎,转而采用第三方引擎。这个道理就跟Autodesk只擅长图形引擎而不擅长专业软件一样,她不得不通过不断的收购来获得专业领域的能力和产品。
3,基于管理的BIM。Management-based BIM。这个属于设施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我最擅长的专业,而且这个专业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是一个带头专业,可惜在国内发展极少。这方面的软件,国内尚无,国外有很多,美国的Archibus是行业翘楚,我们之前聊过所谓2D的BIM就是以Archibus为代表的案例。当然,基于管理的BIM并不排斥3D,只是当完全不需要3D的时候,干嘛花钱去搞个3D?
设施管理方面的发展缓慢,导致了全行业对BIM的理解误区很多。在CAD时代,设计院的图纸文档管理都没有做好,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也很乱,甲方做建成之后的运营维护管理只是招募一家物业公司(物业管理是设施管理的一小部分)而已,再次改造装修时由装饰公司重新画CAD图,于是,传统的CAD文件传递都没有做好,何谈全生命周期的BIM?
另外,国内所谓建筑项目管理门户系统也有很多供应商,国外软件的以Buzzsaw(也是Autodesk的产品)为典型代表。这个可以比较牵强的放进来,如果我们把BIM的B(building)放大到P(project)。
关于管理话题的BIM,我会写一些东西给大家共享。我的感受是:正是因为缺乏管理,才导致国内BIM虽热而应用不力。
这个分类是对BIM的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中国本土化而总结出来的。毕竟,BIM的思想在中国推广也很多年了,软件也早就有了,但是,这两年为何突然热了起来?建设部和Autodesk的大力推广应该是一大因素。但是,被忽悠起来的热情,是不可靠的。我听到无数的买了Revit软件的设计院抱怨:花钱买了,不知道怎么用——不是不会操作软件(这个东西是可以培训起来的,技巧性的,很快),而是纯粹只做出图或者碰撞检测,ROI太低,除非接到巨大型建筑项目,这种项目又有多少呢?
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不相同。这BIM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产品,她带有的管理的比重想当高。在上述分类中,1里面是技术技巧,2里面带有一般比例的管理(或者说是非绘图的数据),3里面则有9成是管理。而国内的用户,以设计院为主,只是在1里面玩软件,的确是很难得到收益的。目前市场上懂得3的人不超过数十个。
S06-0530清明上河图浮雕
bim是什么?有什么用?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
BIM有如下特征:它不仅可以在设计中应用,还可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用BIM进行设计属于数字化设计;BIM的数据库是动态变化的,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我国BIM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研究小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